向东问突入内环,双拳并出,如同是两条游龙,四方,扶渺闪躲不及,只得抽剑回挡,这一挡,就被断了内息的节奏,外处的剑光少了内息源的支撑,顿时消散开来。
——外放的内息,要么是一锤子买卖,打出去就算完,要么是持续输出内息,维持其形态,使其能在自身周边能发挥威力,但一旦被打断内息输出,这形态就好比被截断的水流,自然是没了后续。
——后者对内息的消耗极大,而且基本只能作用于周身几丈的距离,可能会因为内息特性和修行的武技发生一些变化,但不会变得太多。
向东问也抓住时机,接连猛攻,然而扶渺也不是仅仅只有那身内功修为,其剑术同样是不凡,二人你来我往,打得有来有回,局势顿时焦灼了起来。
屈沉神色平静,在一边为明纵衣讲解二人的招式。
“扶渺这一剑是天坤倒悬,其后接了身法中的燕子回巢,这一步迈的巧妙,可惜稍微短了点,否则有提气放出内息的机会。”
“西出阳山,无边落木,知音难觅,七星连珠,诸佛饮恨……”
屈沉见多识广,将二人所使的招式缓缓道来,一开始的时候还带着一些其他的评价,可到了后来,慢慢变成了只有招式名,场中二人交手的速度太快,根本来不及具体讲解,他是让明纵衣记住自己讲的招式名和二人所有的动作,到时候进行复盘,从中汲取经验——听起来很离谱,但明纵衣的确做得到,只要他看清了,一眼就能记下。
当然,对于武技而言,内息运转才是核心,学个形没有实际意义,屈沉说的也不是那些武技真正的招式名,而是招式“形”的名字,这些“形”跟武理一样,是通用的,比如猴子偷桃,双峰贯耳,都是那些固定的姿势。
但在同桌侠客的眼中,屈沉的行为就很莫名其妙了,有人看出他是在报这两人交手时的招式,这的确是见多识广,博闻强识,但……有什么意义
模仿藏太祖那也不对啊……
传说,藏太祖曾与一位快要死去的老前辈论武,老前辈已经没有了出手的力气,两人不谈内息,只斗招式,而且是通过口述的方式对决,藏太祖自然是赢了,这种方式也作为文斗的形式之一流传了下来……
后来因为这种方式对双方的武学素养要求太高,再加上有许多人无比嘴硬,输了也不承认,活生生一个鸭嘴兽,因而慢慢被淘汰,很少有人再使用这种文斗方式。
如今屈沉在这里接连念出双方的招式名,让同桌的侠客想到了这种古老的文斗方式……但那也不对啊,也没人和你斗啊!
那当然了,任谁都猜不出屈沉是要明纵衣记住这些,然后回去复盘,这对记忆力的要求简直达到噩梦的程度,屈沉根本不认为有人能做到这种事……直到他遇见明纵衣。
如果仅仅只是根骨极佳,百脉具通,那可算不上绝世天才,得加个前缀,也就是“内功方面的绝世天才”,而明纵衣是没有这个前缀的。
场中,二人的交战愈发焦灼,任谁也没有想到向东问居然有这样的实力,能与人榜第三的扶渺打成这样,双方完全是势均力敌!